二、生涯发展的相关理论
从根本上而言,生涯发展主要与个体的心理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围绕个体的心理社会发展特点,不同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生涯发展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分别为心理社会阶段论、生涯发展论和类型论。
(一)心理社会阶段论(PsychosocialStages)
该理论由心理学家ErikErikso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认为人类的一生可划分为8个阶段,每个发展阶段皆需解决一个危机任务,才能顺利成长。这个理论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他将人生的过程以个人成长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做了概括性的描述。Erikson所划分的人生八个阶段分别为:(1)婴幼儿期(0?1、2岁):发展危机为信任VS不信任;2幼儿期(2?3岁):发展危机为自主VS羞怯与怀疑;(3)学龄前期(3、4岁?6岁):发展危机为主动VS内疚;(4学龄期(6岁?13、14岁):发展危机为勤奋VS自卑;(5)青年期:发展危机为自我认同VS认同混淆;(6)成年早期:发展危机为亲密VS疏离;(7)成年中期:发展危机为生产VS停滞;(8)成年晚期:发展危机为统整VS绝望。
对照上述8个阶段,大学生恰好介于青年期与成年早期。根据Erikson的观点,青年期要解决的议题是对自我的认同,这包括性别、宗教、种族、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认同与统整。他们一方面急于表现自己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又努力争取与维持友谊,这对他们的情绪或认知发展都极有影响。在这种自我追寻与定位的过程中,青年人将重新调整与父母的关系,并面临同伴的压力。从生涯发展来看,大学生正脱离父母的掌控、进入一个截然不同的求学环境、不同的生活形态、不同的同伴团体,这是重大的考验。另外,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大学四年极可能是他们这一生最后求学的阶段,他们必须在这四年当中学习到足够的专业知识作为日后工作的基础,而且从本质上说工作的特性就是一种自我认同的价值观与身份。
(二)生涯发展论(CareerDevelopment)
该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由DonaldE.Super首先提出。他的理论基础较多以工作职业为主轴来阐述人一生的开发与转折,但Super的理论类似Erik-son的心理社会阶段理论,均以阶段来划分人生,认为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有其该完成的任务。Super划分的生涯发展有以下五个阶段:(1)成长阶段(出生?14岁),这个阶段以发展自我概念为主要任务。这一时期孩童受父母、师长的影响最大,在这些人的认同与引导之下,发展兴趣与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2探索阶段(15?24岁),这个阶段的任务是自我概念与职业概念的形成,青年人透过更多的社会角色确立自我与自信,也开始尝试特定偏好的职业。(3)建立阶段(25?44岁),这时要确定之前的职业选择是否最适合自己,如果正确就力求持续与稳定,若遇到挫折则要持续改进或改变职业。(4维持阶段(45?64岁),此阶段的任务是仍然保有一份工作、希望能爬升到事业最高点,尽量维持此情形直到退休。(5)衰退阶段(65岁至死亡),此时已从职场退下,其任务已转向如何转换不同的人生角色以安度晚年。
对照上述五个阶段,大学生正处于探索阶段。他们从小在父母、师长的教诲中,以及与别人的互动与社会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自我概念,并开始尝试在不同的情形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此阶段中,他们将之前所得到的概念,融合自己的兴趣与期望,开始尝试选择适合的工作,因此这一时期也是他们将对职业或生涯的幻想予以试验与实现的时期。大学生不但要在校园内努力汲取专业知识,培养应有的伦理道德观,还要多与相关专业人士接触或者找机会直接参与自己想要从事的工作,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是否适合该工作岗位。如果在求学过程中逐渐感到力不从心,或发觉有其他的潜能,就必须调整心态、改进自我或另谋更适合自我发展的职业。
(三)类型论(TypologyTheory)
JohnL.Holland根据人格心理学的特质说,提出"人格一职业"匹配的类型论。他认为,所谓合适的工作应是以个人的人格特质为首要考虑。由于每个职业均有其特殊的性质与需求,如果人格与其职业性质相契合,职业便是其人格的延伸,人们就可以在此职业中安稳、求进、发挥所长,且能对工作、生活方式与环境感到满意。Holland将人格区分为实际型、事务型、企业型、探究型、社会型与艺术型六大类型,各类型均有与其相匹配的职业。与实际型对应的职业如机械操作员、一般劳工、工匠、农夫等,与探究型相匹配的职业如研究员、工程师、物理学家、数学家等,与艺术型相匹配的职业如诗人、演员、导演、音乐家、艺术家等,教师、心理师、社会工作者等与人接触并能助人的工作较为适合社会型,企业型与政治家、行销人员、企业经理、业务人员等职业较为匹配,而事务型的职业倾向为出纳、会计、行政助理、金融分析师、税务人员等。
三、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的高校生涯教育内容分析
(一)对自我的认识 |